還記得那部電影《尋找新樂園》,是關於《小飛俠彼得潘》原著作者James Barry的傳記電影,我最喜歡的男演員Johnny Depp飾演男主角James,他和女主角的孩子們常常在公園、老房子或是某個鞦韆上,開始作夢,一個天真世界的夢。電影的最後,當老房子的花園亮起舞台燈,彼得潘的WonderLand魔幻般地在落地門後拉開場景,我的呼吸突然停止,那短短的三秒鐘,淚水在眼睛中轉動,心裡糾結的好痛,原來,我們都渴望一個孩童時刻的天真與浪漫,即使三十歲男人的心情總是寂寞與悲哀,我們都需要一個WonderLand,一個我們自己的遊樂場。
老實說,我是一個很少進劇場看兒童戲劇的人,總覺得兒童戲劇說教好多,明明童話故事可以在文字的敘事中,開展我們對於某個世界的想像,但是為什麼兒童劇同樣類似的故事,卻無法給我馳騁的想像。第一次看電影版的《哈利波特》,姑且不論劇本是否比原作精采,當魁地奇比賽的飛天掃帚和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火車進站,就滿足了我在小說中的胡思亂想,那是一個精采的與自己想像邂逅的感動。也許在大部分的兒童劇裡,受限成本的緣故無法作出好萊塢的大型場景,而演員的寫實感自然無法與電腦動畫比擬,但無法讓我們忘情享受自在玩樂的關鍵,似乎不只在這些奇觀和寫實性的問題,可能在兒童劇中,為了害怕孩子不懂得劇情的鋪陳或劇場形式的隱喻,因此抽掉戲劇的劇場性,只留下故事的敘事性。
或許是這個原因吧,所以在僅有少數的兒童劇經驗中,我都寧願拿起一本童話或小說,也忍受不住淺白的「大家來說故事」手法。然而,上次在與九歌兒童劇團的曉薇談到他們的新戲《雪后與魔鏡》,倒給了我一些想像的慾望。當兩塊大布構築成舞台的布景與道具,大雪、山景或四季的變化,就只有兩張大大的白色布塊,讓我們去想像;呼拉圈變成的鏡子,到底照映的是圈圈外的世界,還是圈圈裡的限制,又還是鏡子中的我們?
其實戲劇的魅力就在這裡,從一件事物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在這些可能性當中,就是創作者與觀眾交往的時刻,也是觀眾和創作者角色交換的時候,我們不只是一個觀賞者、聆聽者,也應該是說故事的主角。而藝術可貴之處就在這裡,他提供了我們創意的來源與創意的溝通,作為一個成功的兒童劇,更應該是如此的。孩子在戲劇中不但學習進入外在世界的態度,也開啟了創造外在世界的動能與創意。
而身在成人世界的我們呢?也許那個WonderLand就在某個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等待我們和彼得潘一起生出翅膀,在戲劇與現實間,好好痛快一下。於是,我深深期待九歌的《雪后與魔鏡》,也想像著一元的《納尼亞傳奇首部曲》,還有更多的兒童劇…我準備,要生出翅膀,和你們一起。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我的兒童樂園,彼得潘的WonderLand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