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夢想,你有什麼期待,對於現實,你要怎麼對待,在紐約東村的二十世紀末,八個年輕男女各懷抱不同的想像,在一個簡陋的出租公寓中,創作、發夢、做愛、嗑藥,掙扎於屬於自我的一幅繪畫、一首歌曲、一部電影和下個月的房租之間,他們似乎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但未來又似乎在指邊的一點點縫隙當中悄悄流動。
從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和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的《國王與我》、《真善美》,到安德列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或是鮑伯佛西(Bob Fosse)的《芝加哥》,音樂劇和電影這兩個最受大眾喜愛的藝術活動,早已有了四十多年的互動。而為了紀念音樂劇《吉屋出租》演出屆滿十週年,曾經執導過《小鬼當家》、《哈利波特》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Chris Columbus)特別將這個九零年代最為成功的音樂劇《吉屋出租》,搬上電影大螢幕,以電影的寫實手法重新詮釋這個屬於藝術家、流浪者與波西米亞的音樂故事。
曾經獲得1996年普立茲獎最佳戲劇、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的《吉屋出租》,被視為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的現代社會版,在百老匯上演時不但是票房或評論都獲得一致的好評,而克里斯哥倫布為了完整重現這個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並賦予它新的影像深度,特別在故事中著重各個角色所面臨的內在困境,與彼此間相互勉勵的情感流露。
尤其在美國夢這一個美麗的憧憬當中,哥倫布將這群年輕藝術家們內心渴望創作的衝動,以及種種遭遇的社會問題,例如貧困、愛滋、藥物等等,緊密地聯繫在電影當中,深入地討論這群自許為波希米亞人的藝術家們,關於他們心靈流浪與現實放逐的生活態度,體現出更深沉的人文關懷。而這份對於邊緣人物的關懷,也突破了哥倫布過去趨向娛樂化的導演風格,正如他所說的,「這部片子跟我以前的作品不同,因為源於舞臺音樂劇,整部片子更充滿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除了故事內容的敏銳深刻之外,《吉屋出租》的音樂承襲原版歌舞劇的精采豐富,尤其主題曲《Seasons Of Love》響起,更將片裡片外的他們與我們緊緊相繫,指尖握著指尖,那不知去向的未來似乎就在此刻,由身邊的你我相互支撐,相互給予鼓勵,即使我們都知道現實社會是如此殘酷地對待這群波希米亞人,但就如原作者強納生拉森(Jonathan Larson)所言,「在這個危險的年代裏,當世界似乎慢慢地四分五裂的當下,我們應該向每天面對死亡的人學習生存之道,該向他人伸出援手,結合成一個群體,而非在世紀末將自己隱藏於生活的恐懼陰影之下。」
20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波西米亞的出租公寓,《吉屋出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