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敲撞台灣電影娛樂大門─新勢力導演,陳映蓉


回顧九零年代之後的台灣電影市場,除了導演朱延平的喜劇電影之外,年度票房能衝上百萬的本土電影幾乎寥寥可數,大部分的導演不是朝向電影藝術的作者風格,否則就是懷抱著復興台灣商業電影的理想,但是卻在電影娛樂的形式、內容與行銷方程式中百思不得其解,票房也在好萊塢和香港電影的夾擊中屢屢失利。然而在2004年的台灣電影年度票房統計,紀錄片《生命》和同志喜劇《十七歲的天空》雙雙突破800萬的票房數字,這已經是近五年來本土自產電影的最佳銷售成績(陳國富的《雙瞳》為美商哥倫比亞投資出品、李安的《臥虎藏龍》為美商新力投資出品),其中由山水娛樂出品的《十七歲的天空》更是以娛樂性、類型化的電影風格,打破「本土劇情電影不好看、不賣錢」的魔咒,也敲開了台灣電影走向電影娛樂的沉重大門(2005年山水娛樂再以《宅變》創下800萬票房)。

《十七歲的天空》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嚴謹的製片策略、詼諧的故事內容、生動有趣的角色人物、快速輕鬆的節奏掌握、仿好萊塢式的電影行銷等等,深深地抓住了台灣年輕人求新求快的口味,而這背後最大的功臣首先歸因於1980年出生的年輕導演陳映蓉。非電影科班出身的陳映蓉,在報章媒體上常常被冠上國片的明日之星、第一個七年級生導演等等,年輕的她的確在導演手法上有別於受「新浪潮」影響的中生代導演,正如她所說,「我儘量不要放導演的個人色彩在裡面,單純以觀眾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愛看什麼。」、「每個世代的年青人都要有反動的對象,對她而言,她所反動的,就是「作者論」的遺毒。」 不但說明了她對於過去台灣作者電影的批判、未來台灣電影的另一個娛樂方向,並也代表了當代台灣年輕電影創作者極欲擺脫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所代表的台灣電影風格。

「我愛拍喜劇片,在電影院中看到觀眾因為劇情而哄堂大笑,這種感覺很爽。」從《十七歲的天空》到最新作品《國士無雙》,陳映蓉幾乎都專注於喜劇電影的創作,《十七歲的天空》是關於一群都會同志雅痞的愛情喜劇,而《國士無雙》則是一個描繪幫派互鬥的黑色喜劇,雖然這兩個作品都可以看到好萊塢或香港同類型電影的痕跡,《十七歲的天空》猶如任何一部好萊塢的愛情情境喜劇、而《國士無雙》更充斥著《黑道當家》或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的故事情節。不過,娛樂電影本就是按照類型的遊戲規則各玩把戲,陳映蓉在相似的故事情節當中,巧妙地添加許多台灣人習慣的幽默語彙,再加上豐富的城市符號和偶像角色的流行包裝,生動地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喜劇風格,自然受到年輕的台灣觀眾歡迎。

如果說「新浪潮」代表著台灣電影的藝術展現,那麼陳映蓉這一個年輕世代的作品就是尋找台灣電影的娛樂出口,從《十七歲的天空》、《宅變》、《等待飛魚》到《國士無雙》,我們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娛樂片中找到大眾與創作者的輕鬆對話,也可以在這些商業片中,看到台灣創意與文化的娛樂出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