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我嗎?」、「我愛你。」
這樣的字句,似乎時常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間,尤其當「擬像時代」的來臨,人們透過影像去模擬、去認識自己、他人以及週遭的生活,「你愛我」和「我愛你」更成為許許多多電影、電視、廣告等影像世界中的標準化台詞,而愛情,正是人類與生具來的野性作為,也因此,人們透過各種方式談論關於愛與不愛的一百種方法,可能是理性的對話、可能是感性的事件,而更多經由藝術的手法,詩性地緩緩道來關於愛情的敘事詩。
因此,當電影變成人類藝術、科技、傳播等重要工具之時,愛情自然為重要的類型與元素之一,不管是1957年的《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1981年的《無盡的愛》(Endless Love)、一直到近期的《新娘不是我》(My Best Friend’s Wedding),愛情電影早在電影史留下太多太多的痕跡,更遑論即使是警匪類型、驚悚類型甚至在動畫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也得佔很大的份量好好地描述。而且不管是好萊塢的娛樂取向或是作者論的藝術風格,愛情電影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主題,例如法國導演楚浮(Truffault)的前半生就不停透過男主角安端(Jean-Pierre.Leaud飾演)訴說他對於愛情的看法,不但反應了世間男女對於愛情黏膩拉扯的狀態,更透露了楚浮現實生活與內心深處對於完整愛情的渴望和殘缺。
也因為人們對於愛情的這種矛盾情節,使得愛情電影成為許多觀眾支持的類型之一,尤其在電影工業發展超過百年之際,根據好萊塢票房統計資料也發現,愛情類型的製片成本低廉,只需要幾個大明星的號召,就可以有豐厚的利潤收入,因此,每年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總是推出為數眾多的愛情電影刺激票房。而透過好萊塢的電影標準化作業流程,他們也對愛情電影歸納出同一的規則與格式,例如劇本與故事的情緒發展安排(意外相遇→好感發生→重大衝突→兩人分離→解決衝突→兩人相愛→完美結局)、較多的分鏡與鏡頭(多用特寫或半景鏡頭、少用遠景)、刻板的角色與偶像的選角(角色性格簡化、符合大眾認知,並且多用偶像明星演出),以及輕鬆的電影節奏等等,透過這樣的同質模式,好萊塢幾乎每每能製作出膾炙人口也感人肺腑的愛情電影。
然而,反應在我們對於這些愛情電影的感受上,似乎有一種「愛情好容易說出口、愛情好容易發生」的假象,畢竟對於大量的好萊塢電影來說,娛樂是最大的作用,只要能短暫地刺激、滿足甚至撫慰觀眾的感官,就是它們最大的效果,至於愛情是什麼?如何用影像熨貼愛情的味道?好萊塢的愛情電影可能忘了思考這部分的深度與詩性。
究竟,我們要怎麼在影像裡尋找到愛情的真實模樣呢?也許我們最終會發現,原來愛一個人不是用言說、不是用擁抱、不是用親吻、更不是做愛而已,反而,當你說不出口、難以擁抱接吻做愛,難以敘述關於愛的種種關係時,只是平實地紀錄自己、紀錄對方、紀錄兩人關係的生活時,愛情才悄悄向你呼喚、才朦朧地向你現身。尤其,電影不像文學、繪畫或表演藝術般可以隱晦地透過形式慾望出愛情的片段,電影是如此寫實、是如此完整地模擬出我們現實的生活狀態,詩意的愛情只能展現在與愛情發生距離感的生活片段當中,就像陳國富導演的《徵婚啟事》,吳家珍(劉若英飾演)假扮成另一個身分的杜家珍,和許許多多的男子進行徵婚,有詼諧的對話、有困窘的遭遇、還有令她激情的碰撞,日日夜夜與眾多男子相遇、分開,然而真正的愛在哪裡?也許就在電話那頭無人接聽的答錄機上、也許就在中年國小老師唱的那首《永遠的微笑》、或是憂鬱男子與她的第二次相見,也或許,真正的愛情,就在銀幕前坐在黑暗的空間裡的我們的記憶與眼淚裡。
「我,我愛…」
2006年1月20日 星期五
愛情電影裡的愛情模樣,我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