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歷史之流,高雄的舞蹈發展

兩年前,因緣際會之下因為一件研究案,開始了對高雄舞蹈環境的關注,也開始認識高雄市的舞蹈老師們。記得當時在書寫高雄舞蹈歷史時,充滿了許多不安感,畢竟台灣的舞蹈歷史相關史料已不齊全,更何況是高雄的舞蹈資料!於是我嘗試透過訪談與口述的方式,慢慢建構出這五十年來的高雄舞蹈輪廓。

高雄的舞蹈歷史可能要從李彩娥老師回到台灣開始敘述,早期台灣民眾對於舞者有兩種印象,一個是優雅高貴的舞蹈家,另一個是俗庸艷麗的歌舞場。李彩娥老師建立了第一種印象的模範,尤其當時女性主義尚未流行的時刻,她就提出「女性可以透過舞蹈表演活出自信與自我」,開始了高雄舞蹈藝術的發展。

之後,1950年代國防部開始提倡民族舞蹈推廣,民族舞蹈幾乎成為許多四、五年級生成長過程的共同記憶,也成為當時台灣最為主流的民間舞蹈藝術。1976年創立汎美舞蹈社的李慧美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成長,她和專長芭蕾的張秀如老師被認為是高雄的第二代舞蹈家,兩個人不同的舞蹈興趣,竟也不約而同的嘗試將中國民族融合西方芭蕾與現代舞之中。

當時,從李彩娥老師書寫到近代的左派舞蹈,心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從未看過我所側寫的舞蹈作品,一直到今年接了平台工作,在李彩娥老師的舞展上,見識了那個年代的舞蹈雜匯,不斷地會心一笑,原來當時的舞蹈作品是這種模樣啊!

而這個禮拜六,汎美舞團的三十週年紀念舞展,將呈現李慧美老師三十年來的精選創作,這更是讓我所期待。畢竟我們不可能再有機會看到三十年前的舞蹈內容與表現形式,這一次,有機會走進至德堂,好好地讓我們走進時光隧道,一窺三十年來汎美、高雄或之於整個台灣的舞蹈發展。

作為一個研究者身分,作為一個高雄文化關心角色,或作為一個愛舞的觀眾,我都期待這種橫跨時空的舞蹈呈現,汎美的三十紀念舞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