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電影美學(三):法蘭西電影與印象主義

1908-1914是法國電影的黃金時期,巴黎的電影熱潮成為商業力量,高蒙和百代兩大電影公司迅速崛起,不但發展出製作、發行、映演的壟斷結構,並且向美國、俄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及日本大量輸出,造成法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商業鼎盛的黃金時期。當時的電影主要有兩種形式:藝術電影,拍攝舞台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影集電影,拍攝連續劇型的電影。

Louis Feuillade《LE NAIN》

但是一次大戰幾乎摧毀了法國的電影工業,大戰結束後,在現代藝術浪潮的影響下,非主流電影興起,其中Louis Delluc組成了「第七藝術之友俱樂部」,反對電影從經典文學改編,他的口號是「讓法國電影真正是電影,讓法國電影真正是法國」,藝術家開始以前衛及強調美學原創的態度扭轉商業娛樂的形象,也開啟了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影像實驗之旅。

印象主義電影 Impressionist Film

受到印象派的影響,電影也發展出「印象主義」,透過主觀鏡頭及視覺特效改變客觀鏡頭,強調思想的視覺化,實驗各種技巧,諸如表現醉漢,整個畫面就焦點不清,模模糊糊。並用光學造成「暈化」效果,或將攝影機綁在各種動的工具上(如馬背、秋千)上,造成主角在動的主觀視角。也實驗臉部的特寫、攝影機的運動、剪接的倒敍,閃回、慢動作、自然光,甚至寬銀幕或三面銀幕的超大畫面,予人繽紛多變的印象,重點在於「強調心理狀況的處理」

Abel Gance《輪迴La Roue》

超寫實主義電影 Pure Realism

「超寫實主義」多半是由畫家、作家、知識份子所組成,在人文薈萃的巴黎,開始以幻滅及虛無的態度,反省戰爭和社會,並譏笑諷刺現代的文明,當時André Breton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超現實主義是純粹的無意識活動而通過言語、文章、或其他方法,表現內心世界的真實動向。同時不受理性的督促,完全遠離審美的、邏輯的煩惱所做的敘述。

超現實主義的電影強調潛意識、夢幻和沒有道理與邏輯的內容,顛覆了時間和敍事結構,囊括震撼效果的畫面和無法解釋、如夢般不合邏輯甚至令人不快的鏡頭,混合了特技攝影及多種鏡頭實驗技巧。

Bunuel《Un Chien Andalou》
Légery《Ballet Mecanique》
Clair《Entr'act》
Dulac《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

社會紀實電影 Socail Realism

Jean Vigo在法國被尊為一代宗師,但他英年早逝,只留下四部長短片,《尼斯的景象》(A Propos de Nice,1930)、《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1933)、《亞特蘭大號》(L’Atalante,1934)。他的影片充滿超現實主義的意象,卻以去邏輯、反敍事的方式重建現實,並嘲笑中產階級。他技巧豐富,擅用慢鏡頭、古怪角度及各類觀點顛覆銀幕的傳統,對超現實主義者影響不小。但另一方面,他含蓄的畫面風格又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抒情的筆觸,成為詩意寫實的前驅。維果的電影仿佛是對生活的讚美詩篇,其中有真實也有幻想,有苦澀也有幽默,被認為少數「最具原創性的創作者」。

Vigo《A Propos de Nice》
Vigo《Zéro de Conduite》

詩意寫實電影 Poetic Realism

有聲電影興起,默片時代的電影美學產生嚴重的衝突與改變,再加上一戰後的法國,民生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二戰前的法國,整個社會彌漫著虛無和悲觀思維、歐洲局勢對政府和崛起的法西斯的絕望,以及世界經濟危機使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電影乃集體反映出一種荒疏、悲愴的氣氛,加上受到左拉、巴爾扎克的自然主義影響,這時候誕生了「詩意寫實」電影。

詩意寫實的代表人物Jean Renoir,是繪畫大師雷諾瓦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印象主義風格。這位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法國電影大師,在創作風格上受到印度宗教、荒謬劇場、自然主義文學、左翼思潮的影響,作品表現出平等而溫柔婉約的人文主義,他創造的角色固然因為環境而有內在的憂傷,但是最後都以一種平等而溫柔婉約的人文主義包容著角色的弱點,從而從作品底層,浮現生命和人性的光輝。

Renoir《La Grande Illusio》
Renoir《La Régle du Jeu》
Carné《Les Enfants du Paradis》

表現主義電影 Expressionism

這個時期,除了法國一連串的實驗性電影之外,在德國,則是「表現主義」美學的影像實驗。表現主義是1908出現在繪畫和劇場的一種風格,在繪畫的表現,籍由極度的扭曲, 不寫實的圖案來表達內在的情緒;劇場中則是表現出誇張的布景, 扭身歪臉的表演方式, 誇張的姿體及舞蹈,在故事結構上,則以幻想或驚訝的故事為主。

在電影中的表現主義,則是強調人物和圖形的變形美,光和影子的變化,力圖透過不自然的變形,來突顯人物的內心恐懼和焦慮,延襲劇場的風格,著重視覺設計及構圖,創造鏡頭的氣氛與視覺的感觸力。並影響了黑色電影的發展以及美國電影的攝影、燈光、布景等。

Wiene《The Cabinet Of Dr.Caligari》
Murnau《Nosferatu》
Fritz Lang《M》
馬徐維邦《夜半歌聲》

西元 1926 年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製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雇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
■巴斯特基頓的影片《將軍號》首映。

Keaton《The General》

西元 1927 年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

Crosland《The Jazz Singer》

西元 1928 年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
■1928年10月1日,在電影《安達魯之犬》首映,引起觀眾驚叫,這部電影由是布紐爾與達利共同導演的影片,展現了銀幕上前所未有的殘忍畫面。
■1928年10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頒佈了一道法令,規定國產電影在義大利影院裡需佔放映總數的10%以上。

西元 1928 年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米老鼠在《航船威利號》一片中掌舵﹔成功的老鼠不久後即出現在迪士尼所有的作品中。

西元 1929 年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裂。
■1929~1937年,蘇聯電影操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

British Documentary 1940s

西元 1930 年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裡,攝影機至此可活動自如。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