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蒙太奇(Montage)?先看一段范曉萱的MV《我要我們在一起》,或許你就可以知道了。
范曉萱《我要我們在一起》
有發現這隻MV在訴說什麼嗎?它的主題是什麼?一連串看似相關卻不一定相關的畫面連接在一起,它想說什麼?是我要我們在一起嗎?
廣義來說,蒙太奇就是編輯/剪接(Editting),不過Balazz更精準的表示,蒙太奇就是把導演攝影下來一個一個的鏡頭(Shot或Cut),依照著一定的順序連結,進而將這些具有連續性的鏡頭綜合,使它產生導演本身所意圖的效果,這種創造過程可以比喻成工程師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機件組合,配成一件完整的機器一樣。蒙太奇就是結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所發生的場面鏡頭,它是電影的另一種語言和語法。
聊蒙太奇美學之前,我們得要先對這個電影語言的發源地,蘇聯的電影,要有多一些了解。
西元 1896 年
■電影開始輸入俄國。
西元 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Evgenii Bauer拍攝俄羅斯文學和希臘神話的電影,沙皇政權和東正教廷認為電影媚俗猥褻。
Bauer《After Death》
Bauer《The Dying Swan》
西元 1917 年
■政治教育電影出現,列寧認為電影是人民革命力量的重要來源之一。
■無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共產黨「和平、麵包、電影」,馬克斯主義者、構成主義者與蒙太奇運動。
■列寧認為在所有的藝術當中,對我們來說,電影是最重要的,因為物資缺乏,布爾什維克黨支持「剪接舊的影片片段」,開啟蒙太奇的實驗風格。
西元 1918 年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
■6月1日,第一期蘇聯電影雜誌《電影》出版。編輯為D.維多夫。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西元 1919 年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
西元 1920 年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
■5月12日,德國議會通過電影法,按照該法每部電影必須經過檢查機構頒發的國家許可才能放映。其相應的機構分別設於柏林和慕尼黑。這些機構在1920年審查了大約1100部影片。電影法最初是為了反對色情電影而頒佈的,但在20年代它卻轉為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對電影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西元 1921 年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
■20年代,美國開始操縱全世界電影市場。
■2月26日,演員F.亨策在特寫鏡頭中朗誦歌德的詩《見一男孩手拿玫瑰花》,他的聲音和畫面是分別錄製但共同播出的。這樣,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就此誕生。
西元 1922 年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的審查組織。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院放映的紀錄片。
西元 1923 年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
西元 1924 年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
■華德迪士尼上映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愛麗絲在海上》。
西元 1925 年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干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
■12月23日,愛森斯坦的影片《波坦金戰艦》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映,受到熱烈歡迎,該片被視為俄國蒙太奇風格的經典作品。
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相對於長鏡頭電影表達方法。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電影享有了時空上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和敘事方式。讓電影脫離固定的、線性的敘事,開展了純粹影像藝術的形式探索。
庫勒雪夫Koulcchov:電影是零碎片段的組成,影像本身內容並不十分重要,重要是它們的組合。
把各種不同的場面(即空間)和不同的時間所攝影下來的五個鏡頭(Shot)結合,創造出好像是同一時間同一場所發生的一個情景的效果。電影是連結攝影的種種鏡頭,換言之即蒙太奇(在此當動詞用)片片斷斷的鏡頭,使這些鏡頭連貫而能表現一種思想。
普多夫金Pudovkin:連接蒙太奇
電影藝術的根本是剪接,每個鏡頭的內容意義不大,重點是不同鏡頭的並列(juxtaposition)產生的意義。他也曾將鏡頭比喻為磚塊(brick),而使用鏡頭就必須像是在蓋大廈(block)一樣。意思就是說,將鏡頭組合起來,最後得到一個整體的概念或效果。
Pudovkin《Mother》
維托夫Vertov:在全國各地旅行,用攝影機拍新聞影片,稱為「電影眼」(Kino-Eye),把未上映的影片重新剪接,稱為電影真理報。
Vertov《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衝擊蒙太奇
被喻為21世紀的達文西,他認為蒙太奇應以元素間的衝擊來理解,鏡頭不該被視為連續的,而是彼此激烈衝突,正反元素衝擊之後的綜合體,超越之前各獨立元素的意義。蒙太奇迫使觀眾感受元素之間的衝突,近而在心中產生新的概念,電影不是說故事,而是傳達抽象概念。
經常將一個單獨的動作,分割成兩個以上的鏡頭,突顯出時間、空間與畫面的緊張感,例如《波坦金戰艦》中水手摔盤子的情節。只要主題相關,可以衝撞出更強烈的意義,即使不同場景的鏡頭,都可以自由被連接,表現出隱喻性,透過對比的元素,製造出各種衝突,例如《波坦金戰艦》中的奧德賽階梯一段。
Eisenstein《Battleship Potempkin─Odessa Steps》
Eisenstein《Octorber》
Eisenstein《Ivan The Terrible》
《波坦金戰艦》,1925
「人與蛆」以戰艦上水手工人被迫食用腐肉的不公平待遇埋下反動的伏筆
「但澤港的戲劇」船長處決反對者,引發船員的叛亂
「死者的控訴」趨向暫時的沉靜,在哀悼戰鬥傷亡者的輓歌中,迎向下一段的激烈對抗
「奧德薩階梯」是影史最經典的片段,水手和百姓結合為庶民的力量,卻在階梯上遭沙皇軍隊鎮壓,四處逃竄的民眾死傷遍野
「與艦隊相會」歷經暴力和混亂之後,影片在壓抑和緊張的氣氛中邁向最後的決戰與勝利
1905的革命運動改編,描寫戰艦上的水手被沙皇軍官壓迫而群起反抗。在沒有聲音的黑白影片中,大量剪接技術成功的吸引群眾的目光,這項技術就是蒙太奇,Montage。許多面部表情的特寫、不斷重複的群體的片段、衝突的肢體語言、型塑強烈的對比。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
如何在原有的蒙太奇技巧配上聲音,視覺和聲音的同步是一個大問題。有聲電影需要台詞,以前要用視覺傳達的訊息現在則經由對話。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電影美學(二):蘇維埃電影與蒙太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