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藻外語學院長期以來就是南部最具有人文傳統的學校,印象所及,這裡的年輕孩子必須閱讀大量的文學,我總相信,文學是影像藝術的基礎,畢竟要拍好一部電影、製作專題報導,敘事能力決定了你能否說好一個故事、一個觀點,尤其在傳播領域,閱讀與批判能力的訓練,更是直接關係到你能否處理好文本的解讀與鋪陳。
在這次文藻傳播藝術系一系列的劇情片、新聞專題,「全英文」是這些影片的特色,我相信用什麼語言表達,對於影像創作不會造成太大的干擾與影響,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在全英文發音的訓練中,這些孩子表現出什麼觀點?對於主題掌握的深刻?他們是否展現了誠懇與熱情?如果語言作為作品旁白,那我更在意影像內容,年輕人該要有的直率與思維。
思念,背面是希望,《Missing》
《Missing》是文藻傳藝系兩部劇情片之一,電影的故事架構表現了創作團隊的野心,企圖透過原住民男孩小南到城市尋找母親的旅程,連結邊緣家庭、性產業,乃至於原住民就業問題的社會切面。然而這個野心如果發生在十幾年前,或許具備相當的說服力與批判觀點,但是在現代的台灣,原住民未必與性產業有直接相關,原住民的家庭教養問題也不是簡單的苦兒尋母記就能一語道破,巨大的創作野心難以在現實社會找到支撐,反而顯得虛幻,甚至落入刻板印象的單調,讓人覺得可惜。
整部影片最讓人感動與激賞的部分,是蕭灑這個角色的塑造,他每天在不同的打工場景當流動攤販每天被警察追著跑,晚上還得要跑趴泡妞,但是仍然堅持對音樂理想的執著,這個角色很立體的表現出當下年輕人的形象,也表現出年輕人內在的深刻。尤其蕭灑和小南之間的互動,不但彌補了兩人孤單靈魂的空缺,也帶來了對於未來的希望與想像,更讓電影中「百合花」、「希望谷」的隱喻,得以擺脫造作的虛幻與單向,成為小南面對未來、走向希望的依藉,也讓電影結尾的詩意手法,得以成立。《Missing》也許不只是思念母親的原住民悲歌,而是了解現實之後,懷抱希望而樂天歡愉的豐年古調。
災難,準備製作,《Circle in the circle》
相對於《Missing》想要觸達社會關懷的創作企圖,《Circle in the circle》就像學校畢製的練習曲,很完整地做好腳本的故事訓練,塑造角色、埋下伏筆、鋪陳高潮、製造衝突、並達成戲劇的高點與完美結局。創作團隊很聰明地利用戲中戲的方式,訴說一群大四學生準備畢業製作時的景況,從前置籌備到拍攝現場,像個局外人的導演、自以為是的攝影、天真可愛的女演員、一心想當男主角的錄音師、迷糊的執行製作和不停念經希望一切平安順利的場計,這些的角色設計,預先告知即將上演的戲中戲,將是一連串瘋狂災難所集結的爆笑喜劇,一方面呈現團體創作的慌張混亂,一方面又嘲諷出創作者自以為是的迷思。
只可惜,接下來的瘋狂災難太保守、太小心翼翼,所以爆笑喜劇成了溫情倫理的大和解,各有特色的角色們最後還是變成課堂上的乖學生。如果,再多一點的脫序、無厘頭,或許整部影片可以提昇到另一個層次。這部電影的創作動機與目的是有趣的,但是少了大膽的「遊戲態度」,反而讓原本具有想像空間的鋪陳,直接回到現實規範的百無聊賴。尤其全英文發音的演出,更是尷尬,畢竟,當英文話劇遇上劇情電影,就好像是一對個性不合、志趣難投的情侶硬要堅持愛情的海誓山盟,這也讓演員賣力而誠懇的表演態度,陷在過於矯情卻又情緒不夠的怪異之間。
報導看見熱情,《野球高雄》、《衝浪阿寶》
我相信對於《野球高雄》的報導者,棒球應該是他最愛的運動與,在這部報導片中,你可以很直接感受到報導者對於議題的投入,透過LaNew熊球團與球員對於職業運動的熱情,延伸出鳳中、雄女這些傳統學校發展棒球的故事,整個報導以「熱愛棒球」作為切入點,碰觸職業棒球經營與社區棒球發展的兩個環節,型構出台灣棒球運動發展的基礎面向,並且試圖在這個面向,發掘棒球運動得以職業化與大眾化的關鍵,是一部讓人想繼續期待後續報導的作品。
不過相對於《野球高雄》提出一個清楚的報導觀點,《衝浪阿寶》對於議題的切入點就較為模糊,從一開始碰觸到隔代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缺乏多元性的問題,迅速轉換到教練阿水和阿寶培養出的另類親情,再馬上跳頻到阿寶勇於挑戰衝浪實現夢想,少了一個核心的觀點支持整部影片,使得《衝浪阿寶》僅止於人物傳記的介紹,而失去新聞報導挖掘社會議題的功能,也使得一個具有新聞潛力的故事,成為零散的驚奇與驚喜。或許,觀點並非一朝一夕就可訓練與建立,而我也看到製作團隊在採訪過程中,試圖要發展出對於這個故事更深度的社會省思,我相信這個作品,會是下一個更精采的《衝浪阿寶》的前篇預習。
新聞現象之內,《高雄世界運動會》、《探索新高雄》
除了兩個以運動主題作為報導對象的新聞專題之外,《高雄世界運動會》以新聞播報節目的形式介紹高雄世運的各項議題,《探索新高雄》則是透過高雄捷運、單車旅行認識高雄的城市景觀。全英文的新聞現場製作,除了展現文藻傳藝系的外語專業、主播報導的穩健表現、旅遊主持的潛力,也讓我們對於台灣的新聞環境多了一些想像與期待。不過美中不足之處,這兩個新聞專題僅止於現象的呈現與傳播,忽略了新聞除了傳遞現象之外,新聞工作者不應該就此滿足,更重要的還是對於現象提出問題與批判。
文藻系列作品的全英文製片,雖然在劇情片《Circle in the circle》裡產生巨大的尷尬,但是在四個專題中,卻提出一個新聞製作的新方向。尤其在全球的文化交換與影視產業國際合作的趨勢中,不管從產業發展或是內容製作來看,多元的文化觀點,勢必是未來的趨勢。但是如何從語言國際化的能力,提升到文化多樣性的視野,如何從工具技術的應用,深入到敘事內涵與觀點的建立,關鍵仍然在於人文涵養與批判力的養成。
這六部影片,是文藻傳播藝術系第一屆的作品,雖然在影像技術與內容仍略顯粗糙,但是在影視創作的類型上,卻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嘗試。但是,在這些可見的成果之外,我還是關心,年輕人的創作熱情在哪裡?到底學生電影,我們該用什麼標準去看它,是職場的提前實習、履歷表上的重要表現,是大學四年的總體檢、老師打期末成績的作品,或是創作慾望的達成,滿足自身興趣的熱情,或許,這個提問,也發生在許多教育體制的訓練過程,也發生在當代年輕人的成長過程,我在文藻這一系列的作品裡,感觸很深。
青春,真的要勇敢一點,多些熱情,好好創造,自己的樣,才像樣。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找到直率與熱情,後青春期的跳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