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以言語建構自己的觀點,不斷以行為解構所有觀點,再不斷以新的言語對自己的行為辯護,合理化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所有角色的言行舉止,所有影像構圖的精緻流動,全成了老導演信手拈來寓意深遠的的滔滔不絕,講訴關於道德與情愛、生命與人性最深沉的剖析。
1920年出生的侯麥,是法國新浪潮中最年長也是最晚受到國際影壇注目的導演,他和楚浮、高達、夏布洛、李維特等人都是當時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的影評人或編輯,他們的筆鋒犀利,深受雜誌創辦者巴贊Andre Bazin寫實主義的影響,主張導演/作者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影響了「作者論auteurism」電影研究的誕生。1957年到1963年這段新浪潮風起雲湧的歷史時刻,侯麥接下巴贊的總編輯職位,除了在評論上成為新浪潮最重要的旗手,他也在1959年拍攝了個人第一部劇情片「獅子的印記Le Signe du lion」,很可惜迴響和評價並不如同年楚浮和高達的處女作「四百擊The 400 Blows」和「斷了氣Breathless」,不過他一連串出版的小說集卻在當時的文壇受到一定程度的注目。
「獅子的印記」雖然在商業和評論上可說是失敗之作,但也讓侯麥重新思考他的創作風格轉向小眾低成本的藝術電影,於是運用非職業演員、固定鏡頭、長拍鏡頭、戶外自然場景,這些原本爲了節省開銷的拍片模式,卻意外成爲侯麥電影的特有美學印記。1963年當他卸下電影筆記總編輯專心電影創作,「六個道德故事Six Moral Tales」系列影片成為他邁向世界重要導演之路的起點,包括1962年的「蒙梭麵包店的女孩」、1963年的「蘇珊的事業、1966年的「女收藏家」、1969年「慕德之夜」、1970年的「克萊兒之膝」以及1972年的「午後戀情」,這一連串關於友誼、愛情與道德的電影,全部都是以三心兩意缺乏原則的男人作為故事的主角,侯麥以幽默詼諧的優雅調性,諷刺拿著道德面具遮掩愛情挫敗後男人可悲可笑的臉孔。
「六個道德故事」的第一部作品「蒙梭麵包店的女孩The Baker's Girl from Monceau」,敘述巴黎一位法律系大學生與一位妙齡女郎每天在某條街上擦肩而過,大學生對女郎漸生愛意,但接下來的三個星期,他天天在同一地方都見不著心上人,無聊之際,男主角鑽進附近一家麵包店打發午餐,並與傾慕他的麵包店女孩展開了一段曇花一現的調情遊戲。故事的結尾出人意料,就在他決定晚上和麵包店女孩去看電影之時,真命天子終於露面,而麵包店女孩的命運,就像被男主角隨手扔進垃圾箱的裹麵包紙一樣無人問津。這部不到三十分鐘的十六毫米黑白短片,從結構上來看就大致確定了「六個道德故事」的整體基調,戀愛中或婚姻中的男主角被另一個女性吸引,但經過一番靈與肉的搏鬥,最終,翻然悔悟或是臨陣脫逃的男主角又回歸以前的情感和生活。這樣的故事結構反映了當時法國精英份子對宗教和威權普遍抱持一種抗拒的態度,而侯麥對於法國六零年代保守的政治、宗教與美學觀念,在「六個道德故事」裏更是表露無遺,猶如道德劇的結尾,故事的主角最後都在道德的約束下回到「正確」的人生軌道。正如侯麥所說的,「這是兩種標準的對抗,一邊是自然,另一邊是人性,一邊是情欲,另一邊是英雄主義的優雅。道德結構的中心是自我沈湎的男性,最初總是過於自信和驕矜,環境被精心設置成可以反射人物的道德處境,主角在故事進程甚至旁白中自我評價,他們可能通過沒完沒了的理性思考將自己陷入歧途,但他們是智性的、自省的,能夠辨認出事件所蘊含的重大意味,這時他們只消放棄過於自負的智性和自我中心,簡單地接受這個世界,突然一切就明瞭了。」
接著從1980年開始,侯麥呈現出另一個系列電影「喜劇與諺語」,包括1980年的「飛行員之妻」、1981年的「美好婚姻」、1984年的「圓月映花都」、1986年的「沙灘上的寶蓮」和「綠光」以及1987年的「我的男朋友的女朋友」,這一段時期幾乎可說是侯麥創作的顛峰,「沙灘上的寶蓮」和「綠光」分別為他拿下該年度的柏林影展最佳導演和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這一系列的「喜劇與諺語」主要引用法國的諺語成為一部電影的主旨,看著一群在愛情中迷惘、痛苦的女人們,漸漸摸索到自信與個性,而侯麥電影裡女人的束縛形象也開始在其中成形。
正如侯麥在這些電影中強調的,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愛情與自由,但是這二者從來都是難以兩全的矛盾體。「飛行員的妻子」就像一幅立體的愛情人物圖,誰都得不到誰要的愛情,「美好婚姻」裏,女主角崇尚愛情與自由,卻難以逾越自身的墨守成規,「圓月映花都」中的女主角試圖穿梭在自由與愛情的兩個天地,結果,既沒獲得自由卻又失去了愛情,「綠光」更是巧妙與天體融合,透過綠光象徵自然對人物情感及命運的深刻影響,超越了社會和道德的論述,而將觀影引入一種自然的神秘境界。
在這個階段,侯麥的電影美學在質樸的運鏡與構圖中加入了多變的色彩元素,正如已屆六十歲的他對於青春與美好事物的憧憬,例如巴黎的滿月增加了情欲的不安、海灘上的綠光暗示了女主角的迷惑,侯麥的光譜可以從最晦暗不明的心靈深處,一直到另一端閃耀青春氣息的繽紛色彩,光線從容細膩游移不定,似乎人類體內所有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關係變化,都可以透過侯麥的色彩歸結到情欲的曖昧不明。
接著1990年,侯麥開始創作「四季的故事」系列,透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背景和氣味,衍生出四部充滿哲理又極爲平易近人的輕喜劇,包括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1992年的「冬天的故事」、1996年的「夏天的故事」以及1999年的「秋天的故事」。這四部電影延續侯麥的電影風格,處處充滿著清新雋永的對白、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致,以及如同真實世界的人性掙扎。
其中「夏天的故事」延續「六個道德故事」的男人觀點,而「春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和「秋天的故事」則是探索「喜劇與諺語」的女人視角,透過不同角度探討男人和女人對於友誼和愛情的定義與曖昧關係、性慾與愛情的道德界限,以及主角對自我信念的堅持。在男女主角毫無止盡的追逐行走、喋喋不休的口白對話,許多看似毫不起眼的男歡女愛,其實正飽滿著大量的人文和哲學的內涵,專屬於侯麥關於愛情與道德的人生智慧。
侯麥的電影,就像曬過陽光的輕巧襲來的微風,平淡似乎了無痕跡卻蘊含生活最真實的氣味,是一種詩化後的世俗人生,是一種格式後的極簡主義,如果我們的生命,雖無大波大瀾,但若靜心觀察,確有不少耐人咀嚼的人生況味。
2003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從道德故事到四季愛情─Eric Rohmer艾力克‧侯麥
張貼者:
尚恩
於
10/29/2003
標籤: 影像失焦姿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