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3日 星期五

Raus Aus Amal


「會不會太濃了」「剛剛好」「每次泡巧克力都會泡的太濃,潔西卡就會生氣,我都用1000公克的巧克力加5公克的奶,覺得太濃,就再加牛奶,可是杯子就裝不下,所以再換到另一個大杯子裡,或是換到更多的杯子裡,這樣就變成了很多杯的巧克力牛奶...」

十四歲的伊琳從小就住在歐摩小鎮,生性活潑叛逆,後來認識轉學生安妮,她的人生整個改變了,個性內向的安妮,漸漸覺得伊琳是她心儀的對象,這個秘密只存在她自己的電腦中。在一次派對中,伊琳為了賭注吻了安娜,並且被其他人發現安娜的性傾向,原本調皮搗蛋的伊琳開始覺得內疚,而兩人之間的互動就在玩笑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少女的情愫緩慢恣長。

出生於1969年的盧卡斯是瑞典繼柏格曼之外,受到國際影壇重視的導演,他在戲劇學校當學生時就拍了許多令人驚艷的短片,17歲時出版了詩集及小說,之後又拍了幾部短片,其中「Talk」曾經在好幾個影展獲獎,是一位天才型的導演。「同窗的愛」是他第一部劇情片,在瑞典一推出就造成轟動,票房甚至遠遠超過同時期上映的「鐵達尼號」,並且拿下當年柏林影展的同志單元首獎。接著他在2000年拍攝的「一個屋簷下」,這一部描繪70年代中期的瑞典公社,帶點幽默的戲謔,模仿當年的嬉皮風及狂熱分子的影片,同樣獲得全球影評的重視,當年也再次代表瑞典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的角逐。

曾經被認為是瑞典最年青、最有潛力的作家,但是盧卡斯卻認為作詞吟詩似乎太過刻板,太過內斂,以致使創作者和閱聽者的視野有限,不能為所欲為,所以他決定改行當導演及編劇,把周遭的生活寫實地在電影中充份表達出來。就以「同窗之愛」來說,安妮是出身自書香門第平凡的中學女孩,伊琳與姐姐卻是叛逆性極重的女孩,這類型的女孩很多,但是有關於她們私生活的另一面,卻鮮少被人提及,但是透過盧卡斯細膩的編劇與運鏡中,小女孩在性向上的掙扎,在同儕間遇到的問題,鮮明活耀令人印象深刻。

和許多年輕的導演一樣,穆第森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一種相當自我和影壇潮流格格不入的態度,他毫不掩飾對「Dogma95」運動的嘲笑,認為那十條宣言只是老調重彈,空洞無物。他也不願在自己的影片中過多地沈溺於悲觀的情調中,堅持要留給觀眾以希望、信念、安慰和快樂。當高達、柏格曼等一代大師逐漸老去,阿莫多瓦、盧貝松等中年導演開始向主流世界靠近、越來越商業時,或許真的需要盧卡斯穆第森這樣的年輕電影人挑起未來歐洲電影的重擔。

穆第森的影片風格強烈,敏銳的洞察力和紀錄片式的視覺風格,讓觀眾可以很自在地隨著劇情舒放情緒。他也擅長利用故事展示政治、社會上的部分問題,雖然和拉斯馮提爾的影片風格類似,但是穆第森的作品少了冷漠批判,多了關懷和熱情,開闊出北歐影片的新風格。

正如盧卡斯所說的,他堅信最有價值的藝術是樂觀─這個哲學觀的養成,他承認大概和父愛有很大的關聯(盧卡斯最大的小孩五歲)。「有了小孩後,我成熟了很多…作為一個父親,你不能常常露出難過或擔憂的樣子。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生活不總是快樂的,但我們不需要電影不斷的告訴我們人生是種悲劇;我們希望電影能告訴我們,生命不易,但還是有希望的。這裡有個誤解,大家都以為嚴肅的藝術總要是陰沈灰暗的,在西方世界的現代藝術,悲觀是個奢侈的通病。」

出櫃,come out,是一個很專業的同志語彙,意思是他對外界表達他的同志身分,進而尋求外界的理解與認同。而出櫃與否,對於一個同志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儀式,它代表著以同志身分向外界溝通,也代表著兩種不同階段的銜接點,從對自我性向模糊、疑惑、排拒、接受到追求人際的溝通與社會的位置。

通常青少年時期是同性戀面臨自我性向認同的重要階段,他開始發現性愛與幻想的對象屬於同性之間,而青少年時期也是大部分的人接受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因此當社會的規範與秩序和身體內的自我發生衝突時,青少年的同志通常會比同樣年齡的孩子更早面臨自我認同的問題,也通常會出現更為反叛或壓抑的情緒。

另外同儕團體對於青少年的發展也特別重要,小團體的組織是青少年進入社會化的第一個階段,有助於青少年在人際上的發展。但是相對的,同儕的壓力也常常使得一些青少年被邊緣化,或是被迫去差異化,正如「同窗的愛」中的安娜和坐著輪椅的女孩,安娜因為轉學生的身分被排擠在團體之外,另一個女孩則可能因為殘障和外表的因素無法進入群體,因此同儕的排擠對她們產生了極大的壓力,兩人即使氣味不同,但卻被迫成為生命共同體。另外伊琳雖然屬園同儕群體的一員,但是在同儕要求一致的壓力下,她必須嘗試許多違背本性的事情,以突顯自身認同於這個同儕,如果當自我和同儕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伊琳也多半選擇屈服於同儕,因此當劇情結束時,兩個小女孩在全校鼓譟聲中走出廁所大門,除了暗示出櫃的意涵外,更表明了自我認同的實現,十足精采。

其實以青少年同志為主題的電影相當的多,例如風靡英國的「愛的初體驗」,他們同樣透過青少年對於自我性向的懵懂徘徊,在諸多嘗試中顯現社會對於同志族群的壓力、排擠甚或壓迫,最後再以出櫃的高潮,表明同志對己身的自信喜悅。這些關於青少年的同志電影,拍起來和成人同志電影的不一樣,成人的女同志電影都很沈重,女人都是被男人虐待下才有女同志傾向。這部片就不同了,很青春洋溢,充滿活力。表現兩個少女勇於追求自己所愛的故事。雖然是個happy ending,但一點也不俗套,反而讓人覺得很自然,很為劇裡的兩個女孩高興。只不過,在喜劇的收場之後,同志和社會間的衝突才正要開始,另一場遊戲才準備上場,不知道安娜和伊琳會怎麼去面對呢。

沒有留言: